- · 《中国处方药》栏目设置[06/30]
- · 《中国处方药》收稿方向[06/30]
- · 《中国处方药》投稿方式[06/30]
- · 《中国处方药》征稿要求[06/30]
- · 《中国处方药》刊物宗旨[06/30]
拥抱院外处方药,互联网医疗也要“脱虚向实”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圆心科技创始人何涛曾经判断,未来常规用药、慢性病用药都会逐渐社会化。他说:“在这里面我们有个非常清楚的模型,叫做构建离处方最近的距离,药房一定要在患者离院后的主通
圆心科技创始人何涛曾经判断,未来常规用药、慢性病用药都会逐渐社会化。他说:“在这里面我们有个非常清楚的模型,叫做构建离处方最近的距离,药房一定要在患者离院后的主通道上,要非常容易可及。”
圆心科技创始人何涛的想法是:“(医药险)这几个要素在传统的体系中是割裂的,现在要看谁能将其联动好,而且这些业务有自己的节奏,有时我们会以某一个业务为杠杆去实现快速的规模化,然后再去进行非对称的竞争。”
后者,由于各地医保支付体系本身并没有实现一盘棋,因此互联网医疗企业只能在自己的重点地区实现和医保的“互联互通”。
圆心科技在高基数情况下依然实现高增速,就来自于其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也就是院外药房服务及院外医疗服务、自营药房客户群的增长。
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是与国家支持处方药外流趋势相呼应。2015年,国务院发布医改试点指导意见:在100多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必须降到30%以下。此后政策继续延伸,大量处方药开始流向院边药房、DTP药房、网络渠道。
入口的代价在于,重资产、重运营、重服务属性,对线下投入提出持续挑战。思派健康,圆心科技,以及虽然不专注于处方药、但坚持线下自建药店的叮当健康,都面临着明显的亏损。
在处方药外流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企业要抓住的不仅仅是患者和医院,更有那些需要变现的药企。就像在圆心科技招股书中,客户、供应商、服务的医药公司数量等等B端的指标,一样在高速增长。
不过,就2021年的数据而言,各家都实现较好的同比增长:
然而,这个视角是不够深入的。药的价值判断,关联因素很多。从整个供应路径看,药房数量、处方量、销售订单量、供应商数量、药师数量等指标,应当形成有效的正相关增长,这是可以验证医药平台真正的销售效果。
因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附近一街之隔,密集分布着包括京东、阿里健康、圆心科技等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实体药房,和老百姓、益丰、达嘉维康等传统药房、DTP药房品牌的门店,总数接近20家。抢占院外处方药的地缘竞争之大,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互联网医疗抓住处方药院外市场的愿景是不变的。既然处方外流已成既定事实,那它实际上成为了连接医患的绝佳跳板,而OTC药品因为专业性和必要性不够,是缺乏这种效力的。
相对而言,互联网医疗在承接处方药方面受到的关注会比传统药房稍多,一方面是产业自身更积极地争取认可,另一方面,政策也在探索患者体验的改善,而互联网渠道的高效必不可少。站在医院角度,他们乐于把自己的互联网医院职能建设留给更专业的人,而互联网医疗企业从中收获对医疗体系的打通。
把药店开到三甲医院门口去
更准确地说,互联网医疗是服务于就医场景的,场景里有哪些环节,它就应该思考解决这个环节的问题,而不是过度关注互联网自身擅长做什么。
举个例子,圆心药房、思派健康在对患者销售药品时,同时也是在帮助源头医药厂商打开市场。这个入口不仅仅是互联网医疗进入患者全病程的入口,也是医药公司需要的营销入口。而很多医药企业,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渠道帮自己打开局面。
不过,落实到药品流通,实操比理论困难得多。回到互联网医疗接触处方药之前,两大核心阻碍处方电子化和医保支付摆在面前。
药店,本身是医药+零售+服务三种属性集合的产物,尤其是承接处方药外流时,大部分药品想真正打进医患关系链,第一步是到离医院最近的地方去。
· 体量更大的阿里健康,2022财年处方药业务收入增长105.2%。
· 立足患者医疗服务全生命周期冲刺港交所的圆心科技,零售额约85%来自处方药销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圆心科技线上及线下平台提供约个品种的产品,产品组合涵盖国家药监局自2015年起批准的83款肿瘤创新药中的60款,超过1800个库存单位为心血管疾病的处方药。
·圆心科技营收59.38亿元,同比增长63.6%。
“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这催生了一些重视乃至专注于处方药、特药院外零售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圆心科技旗下有264家药房,覆盖327家三甲医院,有176家药房位于医院300米范围内。思派健康有91家特药药房,其中42家获得“大病医保双通道资质”。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文章来源:《中国处方药》 网址: http://www.zgcfyzz.cn/zonghexinwen/2022/060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