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智慧健康杂志”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主要由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不典型增生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烧心、胃脘部胀痛等。 评价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价值 张立营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河北 保定 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 例2013 年7 月-2016 年7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将进行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的51 例患者设为中医组, 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的51 例患者设为西医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后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和复发率。结果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 %,显著高于西医组的68.1 %,组间差异比较(P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汤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主要由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不典型增生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烧心、胃脘部胀痛等[1]。同时该疾病还伴随有其他并发症,包括:胃出血、胃溃疡或者是贫血症状。萎缩性胃炎可以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气滞血瘀型等等近年来,临床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选取102 例2013 年7 月-2016 年7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主要研究了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2 例2013 年7 月-2016 年7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中医组女23 例,男28 例,年龄36-57 岁, 平均(45.) 岁, 病程4.1-11.2 年, 平均(7.)年;西医组女21 例,男30 例,年龄39-59 岁,平均(46.)岁,病程4.0-11.4 年, 平均(7.)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临床上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本试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西药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促胃肠动力药物选用10 m g 吗丁啉,饭前30 min 左右口服,3 次/d;20 m g 法莫替丁,2 次/d,饭后30min 左右服; 抑酸类药物选用1 包枸缘酸铋钾,饭前服用。 中医组患者进行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药方组成:黄芪30 g,桂枝15 g,白术15 g,党参20 g, 白芍20 g,饴糖15 g,生姜15 g,田七粉5 g(冲服), 灸甘草10 g,大枣8 g。此外便溏症状者加薏苡仁、苍术;上腹部疼痛严重者加延胡索、木香;腹胀严重者加砂仁、佛手;大便潜血者加炮姜、白芨、榆炭;吐清水者加姜半夏、陈皮;泛酸严重者加吴茱萸、海螵蛸。联合诸药,加清水熬至450 ml 一剂, 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每次各150 ml,3 次/d, 3 个月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好转情况,所有疗效判断标准均有病理切片、胃镜检查作为依据, 判断标准为:治愈-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大于90 %;显效-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得到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70-90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90 %;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小于30 %。(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 有效+ 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 %,显著高于中医组的68.6 %,组间差异比较(P 2.2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和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比较 中医组2 例患者出现病情复发症状,复发率为3.9 %;西医组20 例患者出现病情复发症状,复发率为39.2 %,组间差异明显(P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且伴有肠腺上皮化生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对于该疾病没有给出明确的致病因素,已知的致病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幽门螺旋杆菌、遗传因素等[2]。其中60-85 % 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能培养出HP。同时该疾病还伴随有其他并发症,包括:胃出血、胃溃疡或者是贫血症状。萎缩性胃炎可以分为: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气滞血瘀型等,其中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西医临床上主要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前者是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后者是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促肠胃动力药物等来治疗,起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的作用[3]。此外对于贫血的患者予以维生素B12 以及抑酸药物治疗。但是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差强人意,用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正在研究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是治在通降,以通为补,强调人体的胃和脾脏会影响人体气机的升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处方药》 网址: http://www.zgcfyzz.cn/zonghexinwen/2020/0818/448.html
上一篇:“银川市慢病管理-慢阻肺患者数字化管理项目” 下一篇:花旗升阿里健康目标价至30元 线上处方药政策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