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处方药》栏目设置[06/30]
- · 《中国处方药》收稿方向[06/30]
- · 《中国处方药》投稿方式[06/30]
- · 《中国处方药》征稿要求[06/30]
- · 《中国处方药》刊物宗旨[06/30]
糖尿病患者四肢麻木、疼痛、冷凉,可以试试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程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程5、10、20年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分别达到30%、60%、90%,主要临床特征为
四肢远端(尤其下肢)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冷凉、麻木、疼痛、乏力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有一定优势。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有哪几种中成药可以助力阻击DPN。
1.芪丹通络颗粒
主要成分:
黄芪、丹参、当归、附子(制)、桂枝、赤芍、川芎、川牛膝、细辛、土茯苓、知母。
功能主治:
活血温阳,通络止痛。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寒凝脉阻证所致的DPN,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肢端麻木、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异常或减退;或见舌质紫暗或暗淡、脉细或细涩。
现代药理:
黄芪、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益气活血药,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有不同程度地降糖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知母具有较强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作用和显著降糖作用;桂枝、麻黄、细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芪丹通络颗粒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临床疗效:
能较快改善DPN患者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用法用量:
一次1袋(8克),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冲服。疗程8周。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2.木丹颗粒
主要成分:
黄芪、延胡索(醋制)、三七、赤芍、丹参、川芎、红花、苏木、鸡血藤。
功能主治: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气虚络阻证所致的DPN,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及躯干部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或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自汗等。
现代药理:
可改善血液微循环,恢复血管弹性,从而达到有效修复受损神经、缓解疼痛的作用,对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促进作用。
临床疗效:
在治疗DPN气虚血瘀证中应用木丹颗粒,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四肢麻木、疼痛、烧灼感、感觉异常。
用法用量:
一次1袋(7克),一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用温开水冲服。4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不良反应:
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如较严重应停用。偶见皮疹或转氨酶升高,如有发生应停用。
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3.芪蛭降糖片
主要成分:
黄芪、地黄、黄精、水蛭。
功能主治: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2型糖尿病症属于气阴两虚兼瘀者,症见:口渴多饮,多尿易饥,体瘦乏力,自汗盗汗,面色晦暗,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等。
现代药理:
具有良好的改善血液流变性,纠正糖脂代谢,对防治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等所致的血管病变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临床疗效:
能改善DPN患者肢体麻木或伴有疼痛的临床症状。
用法用量:
一次5片(2.6克),一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者慎用。
4.通脉降糖胶囊
主要成分:
太子参、丹参、黄连、黄芪、绞股蓝、山药、苍术、玄参、水蛭、冬葵果、葛根。
功能主治:
养阴清热、清热活血。用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所致的消渴病(糖尿病),症见神疲乏力,肢麻疼痛,头晕耳鸣,自汗等。
现代药理:
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神经缺血缺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临床疗效:
改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疗效显著。
用法用量:
一次3粒(1.2克),一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和戒烟可预防和延缓DPN的发生,并防止其进一步恶化。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更为理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DPN的优选治疗方案。应用中成药治疗DPN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具有功效适应证的中成药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文章来源:《中国处方药》 网址: http://www.zgcfyzz.cn/zonghexinwen/2020/080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