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处方药》栏目设置[06/30]
- · 《中国处方药》收稿方向[06/30]
- · 《中国处方药》投稿方式[06/30]
- · 《中国处方药》征稿要求[06/30]
- · 《中国处方药》刊物宗旨[06/30]
药价虚高的根源在于腐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是制假售假,二是药品招标制度不完善。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公安部破获价值20亿元的假药巨案,而这起巨案的起源是浙江金华警方在出租车上查获的一批药盒。原来假药贩子
一是制假售假,二是药品招标制度不完善。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公安部破获价值20亿元的假药巨案,而这起巨案的起源是浙江金华警方在出租车上查获的一批药盒。原来假药贩子通过医院的清洁工和保洁员收购各种处方药包装盒,然后通过改批号、灌装低档原料药等方法生产假药。
制假售假的背后自然是暴利驱使,清洁工售卖一个抗癌药盒就可获利300元,假药贩子的非法获利肯定更高。这个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起制假事件来,年初就有媒体报道有人高价收购空酒瓶子,然后制造假酒当真酒卖,收购的酒瓶子当然是高档白酒的,如茅台、五粮液等。
收购空药盒子和收购空酒瓶子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制假售假,非法牟取暴利。再仔细分析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两起事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制假的对象都是价格虚高,利润非常可观,因为制假也是有成本和风险的,价格越虚高自然越受造假者的喜欢。高档白酒的价格连连上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药品的高价只要看过病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
药品的价格到底虚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普通人只是感觉不太对,具体的情况还真不清楚,然而前不久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期节目揭开了药品虚高价格的神秘面纱。以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为例,它的出厂价只有6毛钱每支,中标价却达到11元每支,医院零售价竟达到12.65元每支,从出厂价到医院零售价,中间利润超过2000%!实在是疯狂。通过央视的节目我们发现,药品从低价出厂到高价零售,中间的路线图是这样的:药厂低价把药卖给代理公司,代理公司加价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倚仗招投标定下的高价将药“卖”给医院,用回扣让医生多开这种药,最终患者在终端充当了冤大头。
我们看到,在这个路线图中,关键就是中标价,6毛到11元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幅度,11元到12.65元的增长幅度则相对较低。为什么出厂价是6毛的药,中标价却飙升到了11元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药品招标制度说起。1993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在省医疗机构中试行药品集中定点采购。具体做法是:在省内公开遴选7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将其确定为“定点企业”,规定省直医疗机构只能在定点企业采购药品。这种集中采购的方法通过集中需求、批量采购增强买方的价格谈判能力,降低批发价格。这种方法开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卫生部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全国,后来慢慢发展成药品招标制度。
应当说,药品招标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开始也取得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原本的统一采购不断被政府扭曲,变成了药价的推手。在卫生部推广药品集中采购的同时,原国家计委也推行了一项药品定价的新政——“顺加作价”,就是允许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在招标价(批发价)的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5%的加价。这样招标价格越高,医院通过加成获得的利润就越大。
后来政府出台了限价招标的政策,由政府规定一个最高限价,药企只能在这个限价之下参与招标。政府制定最高限价的依据是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根据平均生产成本加一个10%到20%合理的利润。但是要收集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就操作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全国药厂几千家,主管部门怎么可能去确定?所以这个药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以药厂自己上报的为主,政府部门派人调研。这样一来药厂上报的成本一般要比真实成本高到五至几十倍不等,至于调研的官员,用行贿一招就能搞定。
所以,中标价格的推高实际上是政策不合理及相关官员权力寻租的结果,说到底还是腐败。在中饱私囊的官员和利欲熏心的医院医生的共同作用下,药价虚高不止。乱政之下必有妖孽,假药贩子收集空药盒子造假只是其中一例罢了。要刹住药价虚高的风气,必须从源头开始,严厉打击腐败行为。
一是制假售假,二是药品招标制度不完善。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公安部破获价值20亿元的假药巨案,而这起巨案的起源是浙江金华警方在出租车上查获的一批药盒。原来假药贩子通过医院的清洁工和保洁员收购各种处方药包装盒,然后通过改批号、灌装低档原料药等方法生产假药。制假售假的背后自然是暴利驱使,清洁工售卖一个抗癌药盒就可获利300元,假药贩子的非法获利肯定更高。这个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起制假事件来,年初就有媒体报道有人高价收购空酒瓶子,然后制造假酒当真酒卖,收购的酒瓶子当然是高档白酒的,如茅台、五粮液等。收购空药盒子和收购空酒瓶子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制假售假,非法牟取暴利。再仔细分析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两起事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制假的对象都是价格虚高,利润非常可观,因为制假也是有成本和风险的,价格越虚高自然越受造假者的喜欢。高档白酒的价格连连上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药品的高价只要看过病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药品的价格到底虚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普通人只是感觉不太对,具体的情况还真不清楚,然而前不久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期节目揭开了药品虚高价格的神秘面纱。以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为例,它的出厂价只有6毛钱每支,中标价却达到11元每支,医院零售价竟达到12.65元每支,从出厂价到医院零售价,中间利润超过2000%!实在是疯狂。通过央视的节目我们发现,药品从低价出厂到高价零售,中间的路线图是这样的:药厂低价把药卖给代理公司,代理公司加价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倚仗招投标定下的高价将药“卖”给医院,用回扣让医生多开这种药,最终患者在终端充当了冤大头。我们看到,在这个路线图中,关键就是中标价,6毛到11元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幅度,11元到12.65元的增长幅度则相对较低。为什么出厂价是6毛的药,中标价却飙升到了11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药品招标制度说起。1993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在省医疗机构中试行药品集中定点采购。具体做法是:在省内公开遴选7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将其确定为“定点企业”,规定省直医疗机构只能在定点企业采购药品。这种集中采购的方法通过集中需求、批量采购增强买方的价格谈判能力,降低批发价格。这种方法开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0年卫生部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全国,后来慢慢发展成药品招标制度。应当说,药品招标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开始也取得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原本的统一采购不断被政府扭曲,变成了药价的推手。在卫生部推广药品集中采购的同时,原国家计委也推行了一项药品定价的新政——“顺加作价”,就是允许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在招标价(批发价)的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5%的加价。这样招标价格越高,医院通过加成获得的利润就越大。后来政府出台了限价招标的政策,由政府规定一个最高限价,药企只能在这个限价之下参与招标。政府制定最高限价的依据是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根据平均生产成本加一个10%到20%合理的利润。但是要收集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就操作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全国药厂几千家,主管部门怎么可能去确定?所以这个药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以药厂自己上报的为主,政府部门派人调研。这样一来药厂上报的成本一般要比真实成本高到五至几十倍不等,至于调研的官员,用行贿一招就能搞定。所以,中标价格的推高实际上是政策不合理及相关官员权力寻租的结果,说到底还是腐败。在中饱私囊的官员和利欲熏心的医院医生的共同作用下,药价虚高不止。乱政之下必有妖孽,假药贩子收集空药盒子造假只是其中一例罢了。要刹住药价虚高的风气,必须从源头开始,严厉打击腐败行为。
文章来源:《中国处方药》 网址: http://www.zgcfyzz.cn/qikandaodu/2021/0212/616.html
上一篇:资讯ABC
下一篇:无声的世界 温情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