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处方药》栏目设置[06/30]
- · 《中国处方药》收稿方向[06/30]
- · 《中国处方药》投稿方式[06/30]
- · 《中国处方药》征稿要求[06/30]
- · 《中国处方药》刊物宗旨[06/30]
处方药“新零售”迎破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日前,“千亿处方药零售平台”宣布启动,平台或将在新医改的挑战与机遇下探索全新的医药零售模式,推动行业走向规范、成熟。 6月29日,在2019年中国医药零售行业大会上,由中国
日前,“千亿处方药零售平台”宣布启动,平台或将在新医改的挑战与机遇下探索全新的医药零售模式,推动行业走向规范、成熟。
6月29日,在2019年中国医药零售行业大会上,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支持、百洋医药集团牵头,近30家全球知名的主流医药工业企业联合宣布,启动“千亿处方药零售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或将终结目前处方药零售“乱象”丛生的问题。
医药分家,面向市场
长期以来,国内医院对药品形成垄断,医生通过开药而吃回扣拿提成的工资模式,是导致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这一垄断也使得医药企业与医院紧紧捆绑在一起。随着医改新政的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正在逐步实现医药分离,在医院价值得以回归的同时,处方药外流为药企带来了院外市场。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与医院绑定的医药企业,终于能够独立面向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谓处方外流,是指医院允许患者持处方到医院以外的地方购买处方药,也就是将医院药房承担的药品供给,流转至零售药店等院外市场,实现医药分离。而处方外流的主要目的,则是限制医院对药品的垄断,形成药价市场化竞争机制,从而破除以药养医的模式,提升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
由于处方药不再与医生的待遇相挂钩,医生为患者开具的处方药可能会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患者自己在医院外购买处方药时,也可以根据价格自由选择。这不仅缓解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而对医药企业来说,处方外流,则将使企业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处方药市场总规模可达亿元,医院处方流出量约占总体处方量的1/5左右,我国处方外流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而其中处方药零售市场的销量将超过1500亿元。如何抢占零售市场增量,成为目前医药企业面临的问题。
零售市场面临重构
面对政策的机遇和零售市场带来的挑战,不少药企开始探索如何获取营销的渠道和资源。其中最常规的模式就是进入线下零售渠道。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零售行业较为分散,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在进入市场的初期,缺乏市场资源的医药企业难免要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发展艰难。
除了与线下零售药店合作以外,网售处方药成为了处方零售的渠道之一。在互联网时代,有了网络的加持,处方药的销售可以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然而这一渠道在政策的几度“收紧”“松绑”之后,依旧存在着极大争议。
近日,有媒体对20家购药APP售卖处方药的情况调查发现,用宠物狗照片当处方,竟能成功下单;最低10mg就可能导致儿童死亡的毒性较大的处方药——硫酸阿托品片,无须处方就能一次性网购多瓶。这一报道使得舆论哗然的同时,也让本就政策不甚明朗的网售处方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网售处方药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还能够使患者避免零售药店人员的“推销”。对于慢性病患者和年纪较大出行不便的患者来说,网上购买处方药,可以减少他们挂号开药的次数。而对于常常因药店人员推销高利润药品而备受困扰的患者来说,网售处方药既使自己能够免于尴尬处境,又能方便自己“货比三家”。
然而对于处方药来说,造假频发的网络销售平台,同样会成为假药泛滥、用药危险的温床。仅在去年的报道中,就先后有两名年轻女孩因网购某治疗急性痛风的处方药,过量服用而亡。
网售处方药的困境,需要政策长期的探索和规范,这也使得医药企业通过网络扩展处方药零售市场的期望,变得前景不明。
进入“资源共享”时代
面对个体“单打独斗”和网售处方药发展的困境,一些药企在脱离医院后,选择了相互联合,力图通过集体的优势,来获取更多的资源,扩展销售渠道。
6月29日,在2019年中国医药零售行业大会上,“千亿处方药零售平台”正式启动。这一平台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支持、百洋医药集团牵头,参与的医药工业企业包括了百洋医药、迈蓝医药、武田制药、西安杨森、飞利浦、默沙东、信达生物等近30家全球知名的主流医药工业企业。“作为专业的医药商业化平台,百洋希望通过平台机制,帮助上游企业制定适宜的零售策略,实现零售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同时,对于零售企业,百洋也会从信息技术、供应链和资源对接方面,帮助零售药店设计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处方药》 网址: http://www.zgcfyzz.cn/qikandaodu/2020/1030/532.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防疫技术
下一篇:中国处方药市场挑战及应对策略探讨